经历了2019的跌跌撞撞后,直播行业会在今年好起来吗?

来源:游戏智库 发布时间: 2020-04-03 11:25:48

2020年初,疫情的肆虐为诸多产业按下了暂停键,不过直播行业应对得游刃有余。无数教师涌向虎牙、B站等直播平台在线授课,快手邀请名师、教授在线演讲,各厂家为保熬过寒冬开始直播带货,一切热闹非凡,甚至有人高喊“2020年将是中国网络全民直播的元年”。可惜,在线上业务一片热闹的背景中,直播行业是显得那样平常。


论及“网络直播元年”,此概念在2016年就已被提出,在无数人,无数次死死活活的论调中被反复提及。上一次出现是在薇娅和李佳琦爆火的时候,可惜狂热结束,人们突然意识到胜者是电商经济,而非直播;就如同薇娅和李佳琦实质是线上导购,而非主播一样。而直播行业,则像被父母收走压岁钱的小孩,在期待中扑了空,开始正视2019年手中仅存的“收获”。


2019年,直播行业适当摆脱了2018年的弱势,也迎来了新问题。2018年,国内直播行业来到千播大战的末尾阶段,在监管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国内直播平台经常在内容领域踩雷,此举限制了直播平台在内容领域的发挥空间。


进入2020年,变现压力增大成为了难以逃避的话题,平台方开始从“降薪资,理性竞争,激活消费”等多方面减少支出。无数人期待风口,却难挡直播行业从风口驶离,难挡资本市场回归理性,对于平台方而言,实现多元的变现手段,提升自己的商业造血能力成为了活下去的关键。


image.png

摆脱单一盈利迫在眉睫


2019年7月,艾瑞网发布了《2019年中国游戏直播行业报告》,报告中表示,2018年,中国游戏直播市场规模增长超过60%,达到131.9亿元,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177.7亿元。得以继续推动商业化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平台关于付费方面开辟了多元化渠道,不断开拓创新性付费内容,拉动用户打赏付费。


image.png


不过,直播行业的创收过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尽管许多直播平台开辟了多元化的创收渠道,主动发展会员业务、游戏联运业务等内容,但短时间内收效并不明显。


直播打赏是直播平台核心营收手段,观众付费充值买礼物送给主播,平台将礼物转化成虚拟币,而后从虚拟币中直接抽成;倘若主播属于某个公会,则由工会和直播平台统一结算,为主播提供工资和相应抽成,这种方式能够简单粗暴的释放主播的商业价值。


平台为了促进用户消费,还会在打赏方面做出一些举措,比如定制礼物等,进入到2019年,部分平台开通了任务模式,希望以做任务的形式驱动主播引导用户打赏,这也是当下促进打赏营收的新玩法。


image.png


导购营销在游戏直播领域并不常见,多为主播进行特定游戏的直播进而为此游戏进行推广,也就是所谓的为游戏打广告,此种形式的创收方式主要来自于直播平台与游戏厂商之间的合同,但在总营收中占比较小。


近些年,许多直播平台都在试图摆脱依靠直播打赏单一盈利的现象,而能够破局的关键就在于广告。就以斗鱼和虎牙为例,二者曾希望将广告打造成另一个收益支柱,只不过目前此种形式并不完善,平台方也未能掌握好保证用户体验且贡献最大价值的平衡,所以效果并不明显。据其财报显示,在2019年第四季度,斗鱼和虎牙的广告营收占比均不到10%,这也足够体现了目前广告营收方面的疲软。


剩下的营收来源包括内容付费、游戏付费、商城贩售等,这些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并不大,未来也不会有太多侧重。


总的来说,游戏直播平台意识到了变现渠道单一带来的弊端,而广告收益就是他们开辟的新战场,只不过在2019年,平台的一系列操作并未产生预想中的效果。


控制成本稍见成效


关于直播平台的成本,如果有人熟悉这一行业,那他脑海中一定会闪过“烧钱”二字。没错,现如今直播平台的总成本始终处于增长当中,且全民TV、熊猫TV也正是无法承受高昂的成本支出方才惨淡收场。


image.png


斗鱼曾在招股书中表示自身成本支出来自三方面,分别是内容成本、带宽成本和其他费用。其中内容成本占比最高。斗鱼2019年第一季度内容成本为10.67亿元,同比增长121%,占营收比重76.3%。带宽成本为1.62亿元,占营收10.9%,其他成本包括营销、研发、管理等费用。


总的来说,直播平台的成本支出主要源于平台以及主播的运营费用,其实近些年各大直播平台始终在进行“主播价值降温”。在千播大战时期,主播的价值被过分高估了,很多平台开始围绕主播间的挖与被挖进行着金钱游戏,为此,高昂的签约费不说,还有承担巨额的违约金,这都是直观的成本展现。


此外,当时的千播大战将主播的工资拉升至一个很高的台阶,当热度散去,很多游戏直播平台纷纷展开了给主播降工资的操作,其目的就是在于控制相应的成本支出。就目前来看此举还是存有一定效果的,2020年,或许平台方会在降薪一事上更进一步。


还有就是带宽费用,对于直播平台来说,带宽成本是一个无法规避的巨额花销,尤其是未来5G时代到来之后,带宽成本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短视频来势汹汹,避其锋芒是关键


较比上述两点,竞争、监管以及资本反应出的问题更为明确,尤其是竞争,这种竞争已不再是游戏直播平台彼此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了短视频与直播之间的竞争。


短视频冲击直播市场一事早在2018年就有所体现,2018年11月,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联合网宿科技正式发布了《2018上半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景气指数及短视频报告》,其中表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短视频带宽总量较比去年同期增长高达290.2%;同时短视频观众独立IP指数也持续创出新高,截至6月末同比增幅达175.1%,用户规模也在持续增长中。


image.png


比起短视频,直播行业就显得冷清许多,行业整体保持31.6%的增长,但增长的动力多为昙花一现的直播答题模式,而非游戏电竞直播的带动和秀场直播与电商的融合发展。今年3月,易观数据发布了《2020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年度综合分析》,其中在2019-2020年中国泛娱乐APP使用总时长占比排名上,直播已经从2019年的1.8%下滑至如今的1.66%.


image.png


曾有人表示,短视频与直播之间更多应该展现共生关系。确实,二者在内容形式和变现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存在互补的空间,但目标用户上,二者却存在很严重的竞争关系。2020年短视频对于用户娱乐时间的进一步入侵严重影响了直播市场,况且通过艾瑞网相关数据显示,直播市场将在2019年及以后迎来用户增长的缓慢期,这也会导致直播平台获客成本的进一步增加。


作为相似的流媒体产品,短视频和直播都可以满足现代人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消费内容的需求,但短视频相比直播的优势在于受众人群更广泛、内容丰富性也强,短视频对于用户娱乐时间的进一步吞噬定会影响到用户观看直播的时长。且短视频凭借其“短平快”的传播模式更容易形成二次传播,对品牌天然具有吸引力。言外之意,未来短视频将从商业、用户等多角度对直播市场造成冲击。


image.png


2019年,各大短视频平台为了增加用户粘性,纷纷开启了各自的直播功能,若从此角度着眼,或许用共生来概括短视频与直播间的关系就没有那么贴切了。


递增的监管力度加重了平台负担


近些年,国家对直播行业增加了监管力度。2018年6月29日,文化部直接关停了12家网络表演平台,30家内容违规平台被查处,两个月后,工业和信息化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内容要求直播平台使用用户实名制、加强网络主播管理、建立直播内容监控、审查制度和违法有害内容处置措施等。此通知的出现进一步拔高了直播平台在内容监管方面的人力与财力投入。


2019年1月底,全国首批网络直播团体标准在武汉发布。其中的《网络直播主播管理规范》要求,女主播服装不应过透过露,不能穿着情趣制服、情趣内衣、透视装、肉色紧身衣等;未成年人单独出镜直播,须提供监护人身份证和户口本,以及由监护人签署的申请书等。


而《网络直播平台管理规范》重点明确了用户举报,要求直播平台设置便捷醒目的用户举报通道,确保24小时畅通;对于网友举报的违规账号,直播平台应在接到举报后90秒内,对其进行强制禁言、封号等处理。


2020年伊始,有媒体报道游戏工委的官微推送了一则关于网络游戏市场有关执法工作的通知,《通知》正文第三条规定:加强网络游戏直播执法工作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网络游戏技法展示,属于《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的互联网文化产品。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对网络游戏技法展示的执法检查,密切关注市场动向,防止未取得网络出版物号的非法网络游戏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严查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游戏技法展示活动。发现网络直播平台提供违法违规网络游戏直播的,参照《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予以查处。


从2018年至今,各个直播平台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在高压及规则之下,约谈、自查、整改、关停、下架的消息不断。同时,游戏领域同样面临着监管难题,版号受限同样拖慢了游戏直播平台的发展速度。倘若“防止未取得网络出版物号的非法网络游戏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一事彻底落实,对于直播平台又将是新一轮打击。


资本正在慢慢“驶离”


无人能够否认游戏市场的大前景,但对游戏直播市场,资本着实有点“犯嘀咕”。尤其在2019年,资本市场确实对游戏直播市场失去了一定信心。


2019年是行业经历了洗牌后的年份,只不过与2017年清洗色情违规、无特色的小型直播平台,2018年清洗没有充足现金流、缺乏造血能力的中尾部直播平台不同,2019年清洗的是资金周转困难的大平台,就连熊猫直播这种头部直播平台也惨遭倒闭,这与资本市场存有很深的关系。


image.png


直播平台被誉为“烧钱机器”不是没有原因的。作为典型的互联网内容平台,直播平台遵循的是先亏损后赚钱,甚至是先烧钱后赚钱的商业模式,运作平台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带宽,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来带动,而主播间的野蛮买卖进一步加剧了对于资本的依赖。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没有资本这棵救命稻草,平台难以为继。


2018年,直播行业就已开始不受资本青睐,据媒体报道显示,2018年能够融到资的直播平台多为头部产品,如虎牙获得腾讯4.6亿美元B轮融资;斗鱼获得腾讯6.3亿美元E轮融资等。这也足以表明,在资本眼中可以形成正向现金流的头部直播平台竞争力更强,也更能吸引资本的青睐。


进入到2019年,跌跌撞撞的斗鱼终于完成了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斗鱼开盘价报11.02美元,较之11.5美元的IPO发行价跌4.17%,盘中斗鱼股价有所回升,截至收盘,总市值为37亿美元。资本的漠然并非没有原因,即便强如斗鱼,其首份招股说明书中都明确写道它在2018年全年亏损高达8.76亿元,就更不要说其他中下游平台面对面对的是怎样的处境。


image.png


近段时间,虎牙、斗鱼先后发布了其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据悉,2019年全年虎牙净收入83.7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9.6%,斗鱼2019年的总营收为67.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9.3%。


利润方面,得益于成本控制优化、政府补贴和税前亏损结转导致的所得税为零等因素,斗鱼的毛利润已从2018年同期的3.1%提高到18.2%,达到与虎牙相近的水平,但在单位收入上,斗鱼和虎牙还差得很远。


况且2020年有人开始向直播双雄发起了挑战,近期,快手、B站强势入局,无论是资本还是内容投入上均花费很大心力,新玩家的出现将为直播行业带去更多活力,对于斗鱼和虎牙,则是巨大的压力。不过近半年,他们已经有所动作,入股电竞战队、挖掘电竞赛事新价值用以增加争抢用户的新砝码、建设云端游戏内容,这些内容表面上是直播行业围绕新概念的拓展,其本质是斗鱼虎牙等平台在为解决营收模式隐患开辟的新方向。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当下直播市场的现状,没想到的是,一番风雨过后迎来的是更大的风雨。参与其中者若想在直播市场活的更好,所要做的就是从内容以及主播价值层面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做好监管方面的内容,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收入方面,无论是开辟广告还是其他,要想尽办法开辟多元化的营收渠道,同时保证打赏业务不会萎缩。至于竞争方面,保证自身的用户粘性,同时,让世界看到自身的活力和价值。


既然谈到直播行业,也可以适当提及主播们在2019年的生存情况。


2020年1月8日,陌陌发布了《2019主播职业报告》,对近万名直播及互联网用户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职业主播中收入过万的占比为24.1%,较2018年的21%略有提升,年纪越轻、学历越高的主播,高收入占比越高。12.6% 90后主播月收入过万,15.5% 95后主播月收入过万。月收入过万主播中,大专学历占10%,本科学历占18.1%,硕士以上学历占25.4%,其中16.9%硕士及以上学历主播收入在5万元以上。


image.png

知名高学历主播“女流”


网络主播的生命周期方面,受访主播中,超过2成的主播从事这一职业的时间超过2年,26.9%职业主播直播时间超过2年。由于学历越高的主播收入越高,所以高学历主播的职业稳定性也就越强。本科学历主播直播2年以上占比为22.8%,硕士以上学历主播直播2年以上占比为31%,均高于平均水平,以上数据似乎正在表明网络主播的整体素质正在处于缓慢上升阶段。


在经历了2018年一系列的“踩雷”之后,2019年“犯傻”的主播虽有,但在数量上已经少了很多,影响力方面也大幅下降。


当下,直播平台在有意的释放主播的价值,一方面为了留住并促使用户付费,另一方面,也希望增加平台的竞争力,此前笔者曾提及想要有效释放主播的价值,就要完善主播这一职业,要做到在法律和道德等规则的驱使下,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该体系既能够维护主播的利益,又能够限制主播不做出格的事情。可惜的是,2019年这一职业并未迎来真正完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正当言论与违约、毁约等现象确实少了不少。前者是源于监管部门与直播平台在监督和整治方面加大了力度,后者则是相关法律的健全促使主播们不敢逾越雷池,毕竟涉及到钱。


2019年,直播平台曾考虑通过上综艺、出单曲等跨界形式完成主播价值的释放。比如冯提莫曾在《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异口同声》以及《蒙面歌王》等一系列电视台当家综艺献唱,近期还在B站跨年晚会上倾情献声,这也是对主播进行包装和推广所进行的尝试。曾有业内人士表示:“主播往娱乐业发展是一个好的方向,毕竟很多主播都有这方面的意愿”。但结果已经摆在明面了,经过包装过后的网络主播仍旧无法在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方面达到同水准的演员、歌手的级别,想要让网络主播彻底“出圈”,或许打破人们心中对于主播的固有思维定式更为重要。


image.png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即可获得游戏智库每日精彩内容推送,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取游戏行业新鲜资讯。

APP 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iOS或安卓APP
返回顶部